<p>赤仄五铢</p><p>武帝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,命令京师钟官铸“赤仄”(赤侧)钱,面文“五铢”,以一当五行用,世称“赤仄五铢”。赤仄五铢是武帝时期郡国五铢向三官五铢过渡时期的作品,行用两年后废止。</p><p>西汉司马迁所著《史记平准书》中记载:“郡国多奸铸钱,钱多轻,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,一当五,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。......,其后二岁,赤侧钱贱,民巧法用之,不便,又废。”</p><p>赤仄五铢铸工精致,铜质精良,颜色黄赤,币面平整,形体较厚重,直径多25 ~26毫米,五铢二字优美深峻,朱字上部笔画方折,精修穿廓,背郭特征显著。</p><p>1.钱体厚重,工艺精整,铜色殷赤。基本上钱重达到4克。(注:以西汉一斤为250克算,一铢约0.65克,五铢约3.25克)过重或过轻都不是“赤仄”的标准。钱径多在2.53厘米至2.57厘米,面穿廓极细,背穿廓宽厚清晰,穿宽多在0.9厘米至1厘米之间。2.铸廓宽厚均匀,钱文点划清晰。外廓厚度在0.2厘米左右,甚至穿上横廓也笔实韵足,无一点含糊潦草之处。3.“五”字竖划相交只取缓曲一种,“五”字上下两横或有出头、笔划纤细而流畅秀丽,观之令人有赏心悦目之感。绝无“五”字扁体甚至如两个“炮弹”相对者,更无粗劣钱文。“铢”字“金”旁四点作短竖而布局疏朗,绝无字划与穿廓拥挤模糊现象。</p><p>因“赤仄”五铢以一当五,并非在社会流通,只能用5个郡国五铢换1个“赤仄”五铢,充以赋税,“民不便,又废‘赤仄’”,只铸行了一年多的“赤仄”五铢,又于元鼎四年(公元前113年)改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三官五铢钱。</p><p>至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,“因郡国铸钱,民多奸铸,钱多轻”,所以“令京师铸官”铸赤仄五铢,并规定“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”。这就是赤仄五铢。至元鼎四年,因“赤仄钱贱,民巧法用之,不便。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,专令上林三官铸”,“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”,“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,输入其铜三官”。从此全国铸钱统一于三官,货币到此时真正达到了统一。</p><p> </p><p> 近些年来,学者通过武帝时期的五铢钱范对五铢钱进行了断代研究。陕西省博物馆所藏五铢钱泥范母上有“巧一”、“官一”等铭记,被认为是上林三官中的“技巧”、“锺官”的简称,此种范母可能是上林三官的遗物。</p><p> </p><p>汉五铢近几年市场行情价格:</p><p>汉五铢100枚---------------价格:121万 日期:2018/01/05</p><p>汉五铢钱陶范-----------------价格:428万 日期:2018/02/19</p><p>汉五铢花钱一枚---------------价格:322万 日期:2017/07/23</p><p>汉五铢花钱一枚汉五铢花钱一---价格:231万 日期:2018/02/02</p><p>汉五铢铜制母范---------------价格:421万 日期:2018/03/15</p><p>汉五铢铜范-------------------价格:413万 日期:2018/03/10</p><p>汉五铢铜范-------------------价格:387万 日期:2017/06/13</p><p> </p><p> 五铢钱罕见的是哪一种,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,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,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。西汉武帝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,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,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。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,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(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)之外,西汉、东汉上下四百年内,五铢钱一统天下。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。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,象征着天地乾坤。在下面用篆字铸出“五铢”二字。“铢”是古代一种重量讲师单位,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,因此所谓“五铢”实际上很轻很轻。</p><p> </p><p> 在三国时期的货币中,有一种叫“太平百钱”。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曾以“太平道”为号召,由此看来,太平百钱可能是起义军铸造的。年号钱出现于与两晋差不多同时的“十六国”,即成汉的李寿造的汉兴钱。在汉兴钱以后的百余年,又有南朝的宋孝武帝刘骏铸造的年号钱,名“孝建
联系我时,请一定说明是从今题网看到的